close

4:53 PM
"虚拟世界”
"虚拟世界”是这样一类天地,它像真实世界那样拥有万物。大到日月星辰,小到一草一木。人们置身其中可以做各种事情,也有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。但这个世界并不存在。进入这个世界的,也只不过是人的意识。

  与科幻作品中其它背景题材相比,虚拟世界更富有哲学意味。何为真?何为幻?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哲人的心灵,经常也会引起凡人的疑问。几乎所有虚拟世界题材,都围绕着“真”与“幻”这对矛盾展示构思。

  庄周梦蝶,醒来后不知庄周梦到蝴蝶,还是蝴蝶梦到庄周。可见梦境自古便是吸引人类思考的一种虚拟世界。当然,自发产生的梦境不受控制。作为经典虚拟世界题材的梦境,必须是“可控梦境”。

  中国唐代沈既济的《枕中记》,便有“可控梦境”的萌芽构思。书生卢生屡考不第,郁闷中遇到了方士吕翁,睡在他的魔枕上进入梦境。在梦里,他娶了 崔氏女、进士登科、不停升迁、甚至几起几落,竟然出将入相五十年。拥有良田、甲第不可计数。儿女都与名门望族婚配,可谓享尽荣华富贵。结果一觉睡来,吕翁 在他入睡前闷的黄梁米饭还没有熟。这便是著名成语“黄粱美梦”的来历。

  与“黄粱美梦”齐名的故事,还有“南柯一梦”。源自同朝李公佐的《南柯太守传》。主人公淳于棼在居室南边一株古槐树下饮酒。入睡后,梦到槐安国 王招他作东床驸马,后又授权他作南柯郡太守。上任二十载,经历无数事件,深得国王重视。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,公主又病死,失宠于国王。经历这一番盛衰荣 辱后才醒来。

  我们都知道,“真梦”回忆起来是很假的。而这两个故事里的梦境,并不像真正的梦境那么荒诞离奇,相反却完全像真实世界。主人公在梦境中的经历也仿佛确实发生过,反倒使梦本身显得荒诞。在这里,“真”与“幻”构成了奇妙的辩证法。

  科幻小说出现后,可控梦境也受到一些作家的青睐。不过,他们不能描写用巫术控制梦境。催眠术是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“可控梦境”。前苏联大师 别利亚耶夫曾经写过一个脍炙人口的小短篇《身临其境》,题材便是催眠术:主人公“我”在山间巧遇隐士般的科学家瓦格纳教授,发现教授在自己的别墅周围建立 了一个异常重力场,场中物体的分量减轻了许多。主人公被他的奇迹所吸引,进入别墅欣赏他的各类发明。瓦格纳告诉他,自己已经掌握了使地球加速转动的技术, 一旦实施,世界各地的物体都会轻上许多,运输将更加快捷。在主人公的见证下,瓦格纳启动了秘密机器。几天后,从赤道那里传来消息:由于离心力加大,物体都 变轻了。慢慢地,地球越转越快。人类在低纬度已经无法生活,只能往高纬度迁移。而大气层也由于离心力加大,飞散到宇宙空间。主人公要求瓦格纳停止实验,但 后者说,由于误算,他已经无法令地球慢下来。两人只好进入地下室生活。最后,地球疯狂旋转,一切重力都消失了,地面成了天花板,太空成了深渊。人们纷纷坠 入深渊……“我”在此时醒来,发现这只不过是瓦格纳教授施加的催眠术,目的是想使“我”掌握一些物理学知识。和“黄粱一梦”故事类似的是,主人公在感觉上 已经度过了许多时间,但实际时间只不过两分钟。

  九十年代初,美国科幻片《梦境》展示了可控梦境的离奇与宏大:美国总统受良心折磨,经常梦到核战争之后的惨景,精神压力极大,以致于想与苏联谈 判废除核武器。中央情报局长想暗杀总统来维持美国的核优势。与此同时,某心理学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方法,令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,引导他们克服噩梦,治疗 睡眠障碍。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,以至于主人公可以凭意念就进入他人的梦境。最后,在总统的核战废墟梦境里,总统、刺客和主人公进行激烈搏斗,当然,最终正 义战胜邪恶。

  在这部电影里,出现了后来虚拟现实题材的一个普遍“法则”:如果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被杀死,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。后来的网络虚拟世界虽然不同于可控梦境,但也继承了这个“法则”。《梦境》的场面十分宏大,又有着梦本身的荒诞离奇的反逻辑色彩,构成了变幻无常的时空。

  2000年上演的科幻片《入侵脑细胞》(TheCell),是可控梦境题材的最新之作。患有精神病的杀手卡尔把抓来的女子置于地窖,在四十个小 时内用水慢慢淹死,以此取乐。警察抓到卡尔后,正赶上他脑病发作,永远也不会醒来,而被囚女子的性命危在旦夕。警方请睡梦研究所帮助,女医生凯瑟琳通过仪 器,进入卡尔的梦境,试图从那里找到杀人地窖的下落。

  和《梦境》一样,《入侵脑细胞》里的科学家们也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进行这项研究,甚至也有一位美丽的女医生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。不过,它也增加 了一些条件:两个人可以互相进入对方的梦境。在谁的梦境里行动,谁对事件进程就有控制权。另外,如果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,却慢慢忘记了那只是梦,误 以为真实,就会迷失在那梦里。

  计算机技术发明后,科幻作家迅速注意到它,用来构造新的虚拟现实题材。菲利普?迪克(PhilipK.Dick)六十年代创作的《电蚁》是最早 的计算机虚拟空间故事之一。小说主人公加森?普尔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出场:公司经理,事业有成,家有贤妻……但一次车祸后,医生检查时发现,他根本就不是 人,而是被贬称为“电蚁”的类人机器人。原来,公司大股东决定幕后控制企业,所以制造了加森?普尔,作为傀儡总经理。加森?普尔拥有的全部早期生活记忆只 不过是电子数据,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。不过,由于他作为类人机器人,拥有全部的人类外在机能。不仅是他自己,就是他的妻子萨拉也从没有发现他不是真人。

  加森。普尔的内心世界倒塌了。他拒绝到公司工作,把自己反锁在家里,打开身躯研究内部结构。他发现,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全部通过胸腔里的一条打孔 带完成。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,这个构思很老土,但穿孔纸带和今天的光盘、软盘一样,曾经是计算机的标准外设。加森?普尔开始摆弄纸带。他一会儿堵上一些 孔,一会将它卡住,一会将它切断。结果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种种奇景:飞上高楼里的鸭子、变形扭曲的房间、无边的黑暗,等等。

  在不断的实验中,加森。普尔彻底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,认为那都是些数字信号而已。萨拉虽然已经知道他不是真人,但出于几年生活的感情,仍然陪 伴着他。加森。普尔却认为妻子也并非真实存在,只是一个电子信号。萨拉抱屈地解释说,我不仅出现在你的意识里,还出现在其他的意识里呀。加森。普尔却固执 道,你既然只是一个信号,完全可以输入任何人的意识。

  小说结尾采用了荒诞手法:加森。普尔精神崩溃,剪断穿孔带令自己烧毁。萨拉无法阻止他,只好看着他毁灭。但接下来,萨拉却发现,房间开始变得模糊,真实世界正在崩溃中……

  网络技术诞生后,它本身就拥有真实和虚拟交替的优势。最早一批触网者里更有不少科幻爱好者。他们抓住网络生活的这个特色,稍加发挥,催生出了著名的“塞伯朋克”流派。而这个流派的核心题材,便是由网络组成的虚拟现实。

  或许有更早的网络虚拟现实小说,但《神经漫游者》无疑是这类小说的第一声响号。它出版于1984年,作者威廉。吉布森 WilliamGibson(1948—)本身就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体验。在那个时代堪先驱者。在小说里,主人公凯斯可以把大脑和网络世界联系在一起,他深 入网络世界,盗窃技术机密。小说里详细描写了人的意识进入网络世界后的情形。场面光怪陆离。从这部小说开始,“Cyberspace”(电脑空间)成为一 个固定称谓,专指由电脑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。不过,毕竟是探索作品,《神经漫游者》在现实世界的打斗上描写得过多,而进入虚拟世界的情节还是少了一些。

  中国科幻早期的虚拟世界故事,要算星河的《决斗在网络》。大学生“我”和一个网友,戴上名叫“CH桥”的设备,进入网络世界展开游戏。和《神经漫游者》一样,这篇小说也是网下情节多过网内情节。

  1999年出品的《黑客帝国》(TheMatrix)堪称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。并且把虚拟世界题材的魅力带到了全世界,带到了许多非科幻迷中 间。有关《黑客帝国》的文章到处都是,笔者不再赘述它的情节。只总结一下它在虚拟世界题材上的创新:首先,以往的虚拟世界故事,人物只是偶尔进入虚拟世界 冒险,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现实中,进入和离开虚拟世界都是自主的,内心里对虚与实的边界有着清醒认识。而在《黑客帝国》里,人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虚拟世界 里,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面还存在着真实世界。《黑客帝国》里有许多被“解放”的人,即从虚拟世界——母体里解脱出来,回到真实世界的人。他们前半生都在“母 体”里度过。其生活经验、人格、习惯等等都形成于虚拟世界。而他们到了真实世界后,这些都还可以使用,并没有从婴儿开始熟悉世界。在这里,虚拟世界和真实 世界间的界限已经微不足道了。

  其次,以往虚拟世界题材中,只有寥寥几个人物是自主活动的,虚拟世界里其它一切,包括其它的“人”,都是制造出来的程序,或者梦境中的记忆,只 是人物行动的背景。而在《黑客帝国》中,虚拟世界里有多达几十亿个“精神奴隶”,他们彼此独立存在,互相作用,构成完整的虚拟社会。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识活 动甚至影响到“母体”本身,以至于母体不得不每隔若干时间就集中删除一次“非法文件”。

  在《黑客帝国》中,“母体”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芒然无知,所以还算幸福。而在《斯克伦岛的新移民》(作者赵磊,《科幻大王》2003年第九 期)中,把人的灵魂放逐到虚拟世界,竟然是一种刑罚。犯人在农业社会般的虚拟世界“斯克伦岛”中永远过着“贫困生活”,但却不会死,即使自杀也马上就复 活,可谓求死不得。最要命的是,他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,却无法回到真实世界。有趣的是,小说结尾处,一个数字程序以人的形态进入虚拟世界大监 狱,告诉他们,真实世界已经毁灭,现在只有进入虚拟世界的人还活着。

  中国作者柳文扬的短篇《断章—漫游杀手》,也是以无数人构成的虚拟社会为背景。小说里,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仿真模拟技术进入网络世界,在那里靠 虚拟身份消磨时光。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当杀手。当他从网络中“杀死”某个人时,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就成为白痴。名叫“大陆”的主人公在网上化名为冒险家, 到处游历,却被一个漫游杀手阻击。雇用杀手的是一个“黑巨人”。后者不满足于在网络中袭击大陆,竟然把大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址告诉杀手,要他真地去杀人。 其实,所谓杀手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个卑微的送货员,遇到真人时从不敢动手,而“黑巨人”也不过是大陆一个懦弱的邻居。在这个短篇里,一个人的性格在虚拟世界 与现实间反差巨大,正是对网络生活现实的极好反映。

  《黑客帝国》第二集结尾,“母体”建造者讲了一大段玄妙的话,给人的感觉,似乎连包括“锡安”在内的世界也不真实,只是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。当 时就有评论者写文章,提出这个疑问。不过,第三集演出后,悬念解开——外面的世界很真实。相比《黑客帝国》,《十三楼的虚拟世界》 (TheThirteenthfloor)真的出现了两重虚拟世界。这部电影名气不大,特技也仅有寥寥几处,但在“真”与“幻”矛盾对立的探讨上,似乎更 胜一筹。电影一开始,便出现了笛卡尔的名言“我思故我在!”。熟悉哲学史的朋友都知道,这是那位哲人反复思考“自我”是否真实存在后的答案。这段名言确立 了电影的主题,也确立了电影的境界。故事开始于九十年代末,网络泡沫在美国大行其道之际。高科技企业家福勒创办了一个电脑网络公司,专门研制虚拟世界技 术。他和员工们在一幢写字楼的十三层架设了许多服务器,在里面生成1937年的洛杉矶,福勒想在其中重现童年生活背景。在那个虚拟世界里,生活着许多人 物,其中有几个正是以福勒和他的员工道格拉斯为原型的。真实的人戴上传感器,把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虚拟人身上,就可以代替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活动。当真人不进 入虚拟世界时,那些虚拟人并不停止,而是过着自己的生活。这样,“他们”的生活里总会产生几个小时的断裂。

  但是,由于自己也创办了虚拟世界,福勒洞悉了周围“真实世界”的秘密:这个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虚拟的,来自更高一层的世界。福勒被人暗杀。但他 在此之前,把秘密留在纸上,放到1937年的虚拟洛杉矶,请一个虚拟人转给部下道格拉斯。道格拉斯在追查凶手时发现了这一秘密。电影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, 是道格拉斯驾车驶向世界边缘。在那里,周围不复生机,一片死寂,道路尽头是绿色的电子流,在“天际”闭合。

  原来,真实的世界已经到了2024年。那时候,人们制造了几千个虚拟世界系统,供自己玩乐。唯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,出现了更低一层的虚拟世界, 会破坏系统稳定。于是,真实世界里的戴维就想进入虚拟世界,关闭福勒的公司。而他的妻子由于爱上了道格拉斯,也进入虚拟世界,竭力阻止这一阴谋。与《黑客 帝国》不同的是,在虚拟世界里死去的虚拟人,如果那时他的身体正由上一级的人占用,便会进入上一级世界。于是,1937年的一个酒吧服务生来到九十年代 末,而道格拉斯更来到2024年的洛杉矶替换了戴维。

  在这部电影里,我们可以发现“网络虚拟世界”和“梦境虚拟世界”的某些共同点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过短篇《循环毁灭》:主人公在梦里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一个梦中人。接着却发现,自己也生活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,也只是一个梦中人。

  影片在结束时卖了个关子:道格拉斯和他的恋人远眺真实的洛杉矶。突然画面缩成一个亮点,然后漆黑一片。这样既可以理解为影片结束,也可以理解为 2024的洛杉矶仍然不真实,被更高一级世界中的人关闭了。真实与虚拟之间不仅仅有两层。到了王晋康的短篇小说《七重外壳》里,虚拟世界的层次居然有七重 之多,是笔者所见虚拟世界题材里层次最多的: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又明被姐夫,美籍华人斯托恩。吴请到美国,参加对虚拟现实系统的漏洞检验。这个系统以美国各 地收搜的实时录相资料作为素材,随机编织起自己的世界,由于十分真实和复杂,以致于创造者都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。为了检测它存在的漏洞,研究者请许多人 进入这个系统,声称最终能认定自己回到现实世界,并正确无误的人,可以得到一万美元奖金。甘又明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背景下,更有助于这种检验。

  甘又明来到实验室,穿上接近透明的传感服——外壳(Shell),进入虚拟世界里的海洋。一个叫琼的女性工作人员陪同他进入虚拟世界。按照约 定,她可以和甘又明随意接触,只是不得帮助他作出判断。甘又明在虚拟之海中遇到虚拟的毒品贩子,被追杀。当枪口指向头颅时,他决定退回游戏,回到了实验 室。

  然后,琼带着他到城市里游玩。不过,通过一些蛛丝马迹,甘又明发现自己仍然在虚拟世界里,根本没有回到真实的实验室中。于是又叫停退出。这样, 甘又明退出一层又一层,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。他的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焦虑、沮丧、愤愤不已。最后,他终于成功地辩认出现实世界,得到了一万美金。但 他已经变得多疑,回到老家后,竟然以为自己的母亲也并非真实存在。

  这个故事其实讲了许多人都有的一个经验:梦中有梦,梦到自己作梦,但怎么挣扎也醒不过来。

  除了可控梦境和计算机技术,科幻小说中还有其它一些虚拟世界的构思。美国科幻大师海因莱因(Robert?A?Heinlein)在其创作生涯 的早期,曾经写过一个阴森可怕的短篇,名叫《非洲草原》。小说里面,人们都使用了立体电视。它占据一面墙,可以制造出任何幻境。当幻境出现时,那面墙仿佛 不存在,人们可以直接走进去。有一家人,父母在立体电视中制造出非洲草原的景色。不料孩子们看电视入了迷,不听家长的劝阻。亲子之间形成对立局面。小说结 尾使用了隐喻手法:父母失踪了,而在虚拟的非洲草原上,狮子们正在啃食一堆骸骨!

  在科幻电影《雷霆穿梭人》(Freejack),企业家麦克?坎德拉斯遭遇车祸,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,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,准备把麦 克的意识移植进福朗大脑,得到复活。在影片结尾部分,福朗和女友朱利叶进入麦克的意识环境里,和他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。在“可控梦境”中,进入的一方是清 醒的,被进入的一方则以为自己在作梦。而在这个情节里,双方都保持清醒,周围环境并不是梦境,而是麦克的记忆。麦克的意识出场后,第一句话就是“欢迎你们 到我的思想中来”。

  在中国,以风格怪异,笔法诡秘著称的科幻作家韩松,也创作过两篇虚拟世界题材的科幻小说。在这两个故事里,虚拟世界是由“物质波”缔造的。《逃 出忧山》发表后曾经轰动一时:日本人浦岛太郎曾经在四川忧山大佛的脚背上,遇到一位同胞女子,后来结为夫妻。四年后两人感情破裂。妻子提议再到忧山那里追 忆一下旧情。他们入住忧山宾馆的次日早上,忽然发现周围不再有一个人,水电都已停止供应,车辆、物品等一切用具却都保留在原地。在惟一能够联系到外界的一 台收音机里,无论拨什么台都只能收到同一首流行歌曲。两人从街头找到自行车骑上出逃,到了晚上进入邻县,仍然见不到一个人。第二天一早,却又发现自己仍然 回到了忧山,并且周围的环境也回到两人邂逅那年。后来妻子逃走,浦岛太郎独自一人寻找灾变根源,他看到周围的建筑、桥梁,乃至忧山大佛都慢慢倾倒,化成一 种纸样物质。这一情节与《黑客帝国》第一集结尾,尼奥洞悉母体本质的瞬间堪有一比。最后,大火焚毁整个天地,也把浦岛太郎从幻境中带出。原来,他身处东京 郊外的一个实验室里,正在作“物质波”实验。在他身边有一个模型沙盘,是忧山周围的实景,刚才自己和妻子的意识就是在这个模型里奔逃的。

  在幽默短篇《春到梁山》中,虚拟现实的场面更大: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泊已经容纳了几十万人,而梁山泊的水面更是不断扩大。在湖的尽头,有许多永 远不移动的龙卷风柱,使得梁山好汉们无法离开。由于生活安定,不思进取,他们与外界已经许多年不交往了,以前的造反经历成了遥远记忆。大家都盼着龙卷风停 下来,朝庭招安的大臣光临。更出奇的是,古代的渔船和现在的摩托艇一起在梁山泊湖面上畅游。

  自宋江以下,梁山好汉们对这些异象都混混噩噩,惟有阮小七感觉事情蹊跷,到处探索奇异现象的原因。结果他发现,龙卷风柱的另一侧是又一个梁山, 更远处还有许多“梁山”,里面都有一百单八将和大群将士,而“朝廷”的存在越来越飘渺。最后,阮小七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奇异的机器,上面有几行他不认识的 字“CREATIONMACHINEMADEINU.S.A”(物质创造机,美国制造)。这意味着,整个梁山都是被制造出来的。但阮小七的知识有限,无法 理解到这一点,只能不停地去寻找答案。

  “真”与“幻”的矛盾永远困扰着我们。所以,在科幻小说中,虚拟世界的故事也会永远发展下去,变化下去。

Views: 786 | Added by: ystyle | Rating: 0.0/0
Total comments: 0
Only registered users can add comments.
[ Sign Up | Log In ]